资讯内容 Content

[ADA2009]第69届ADA会议印象--未尽之旅
国际糖尿病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作者:李剑波 2009/7/9 16:57:00    加入收藏
内容概要:第69届ADA会议于六月5日至六月9日在美国美丽的小城新奥尔良举行。大会分为胰岛生物和分泌、胰岛素信号传导和作用、肥胖、糖尿病治疗、慢性并发症、胰岛免疫和移植等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会议对于在1型糖尿病领域:从分子机制到预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糖尿病学家Goerge S.Eisenbarth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并颁发了最高学术Banting奖。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脂肪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在肥胖发病机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Randy J.Seeley颁发了杰出科学贡献奖。李剑波教授就此次ADA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第69届ADA会议于六月5日至六月9日在美国美丽的小城新奥尔良举行。大会分为胰岛生物和分泌、胰岛素信号传导和作用、肥胖、糖尿病治疗、慢性并发症、胰岛免疫和移植等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会议对于在1型糖尿病领域:从分子机制到预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糖尿病学家Goerge S.Eisenbarth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并颁发了最高学术Banting奖。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脂肪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在肥胖发病机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Randy J.Seeley颁发了杰出科学贡献奖。本人就此次ADA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1型糖尿病

     如同在1型糖尿病领域:从分子机制到预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糖尿病学家Goerge S.Eisenbarth,本届 Banting奖获得者所说的一样,对于1型糖尿病的探索仍在继续。

1型糖尿病的机制

     本次ADA会议报道了基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的重要作用,如SRC家族中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β淋巴细胞特异性靶抗原)BLI,表达于β细胞,可能是新发现的突变基因,通过关键转录因子PDX-1及NKX6.1, 调节β细胞功能。连锁分析发现,SORCS1附近存在突变与1型糖尿病有关。 基因因素影响自身免疫早期激活盒子与1型糖尿病发生有关, 即基因易感性(DAISY研究)。环境因素除病毒外,美国Pittsburg大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摄取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儿童1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减少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血管因素可能对β细胞的功能也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胰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 )与胰岛血管和功能有关。

1型糖尿病的预测

     除基因和抗体测定外,美国DPT-1 研究小组通过OGTT(0、30、60、90、120 分钟),判断C肽峰值时间出现时间,来预测1型糖尿病的风险。如出现在糖负荷(OGTT,0、30、60、90、120)后120分钟时,受试者患1型糖尿病危险性增大, 相反如出现在120分钟以前,发生机会较少。该研究入选36例ICA+, 而OGTT基线水平正常者,均龄<15岁,观查3.7年,约每6个月重复。此项研究的普遍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

     这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70例10-18岁,新诊断1型糖尿病(2年内),注射基因工程人GAD65-alum,第一天及4周后,上述治疗可以诱导GAD抗体的产生,比较对照组GAD抗体滴度显著增高,并持续存在30月。残留细胞(C肽水平)保存程度与诱导抗体产生滴度有关。另一观察PNA质粒免疫苗(BHT-3021)的效果,质粒包括全长胰岛素原,目前2期临床;20例患者入选, 双盲、安慰剂对照、一周一次肌注,共12周。结果有效改善β细胞功能,安全无副作用。此外,1型糖尿病自体脐带血单剂静脉输注一次,可以调节周围血调节性T细胞(Treg)活性,直接或间接调整自身免疫,1年后发现,减缓内原性胰岛素分泌下降速度,并未出现副作用,提示新的治疗潜力。该项研究对象为15例1型糖尿病,均龄5-7岁,诊断糖尿病5月,随访每3-6月一次。

临床治疗

     1型糖尿病控制血糖本身还可带来心血管的受益,一项调查发现,血糖的控制状态持续1年后(AC1 7%-9%)可以预测1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血脂(TG、CHOL)变化,影响1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因而有人提出关注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增加趋势,以减少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学者关注25羟维生素D血清水平与1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他们对1型糖尿病患者(375例,均龄40岁)进行电子束CT扫描,观察冠状动脉钙化状况,和对照组(97例)比较,并分析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型基因 型(VDR)各组之间的差异,观查6年,3年一次。发现1型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无明显增加,但与冠状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相关,提示需适时干预。

     有关胰岛移植的问题,此次会议报道了胰肾联合移植,增加生存率的优势,及移植改善肠病的益处。并总结了影响移植胰岛存活的因素如胰岛抗体氧性或阴性对移植胰岛存活影响显著。受体高龄BMI>30者供体存活较差。

     此外,瑞典研究者开发出胰岛神经支配研究的新平台:眼前房(anterior chamber of eye, ACE), 胰岛移植入后,通过神经荧光染色观察α、β细胞的植物神经支配。这对胰岛细胞特别是β细胞功能的神经支配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2]  [3]  [4]  下一页

 延伸阅读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糖尿病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标签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糖尿病(www.idiabetes.com.cn)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国际糖尿病 版权所有  2008-2018 idiabete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